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刘备的仁义是出了名的,可为体现的是淋漓尽致。“三让徐州”“不取荆州”等等事迹都是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提到的,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?刘备向来以仁义著称,可是后人对于刘备展现出来的仁义也有许多怀疑,有说他是假仁义的,也有说他真正的目的基础不是为了汉室,站在刘备的位子上看问题,你很难找准一个平衡点,因为你总以为他岂论做什么事都是带有目的性的,所以一切都可以被人臆测解读,如果你以为他太假那自然就会给他扣上伪君子的帽子。
其实刘备的能力和作用一直也是被人们小看,因为在演义当中,蜀国最亮眼的是诸葛亮,另有五猛将等人。刘备早年能放下自己的身段随处招兵买马,甚至是把自己属下的性命看做是和自己一样,对于刘备这种空手起家没什么配景的人来说,能够笼络人心是一件很是差别意的事情。在门阀制度的配景下,没人会相信一个从底层身世的人。刘备的仁义体现在两方面,一个是爱民、一个是爱才。
备携民渡江就是怕他们遭到曹操的屠城,所以不惜自己有可能被抓的风险也要带上黎民一起走。刘备对于兄弟之情也看的很是重要,关羽死后,刘备不听劝阻执意要为关羽报仇。仁义初显——平原县与民同苦少年时期的刘备,也曾崇尚游侠,也曾怒鞭督邮。
这时候的刘备,还是有着血性在的。但当他前往平原县为相之时,他就彻底酿成了一个老好人。据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注引《魏略》纪录:“是时人民饥馑,屯聚钞暴。备外御寇难,内丰财施,士之下者,必与同席而坐,同簋而食,无所简择。
众多归焉。”不愿杀曹——没有利益做什么不少人都知道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的典故,可这究竟是小说家的杜撰。
而历史上的刘备,却是实在的做过一次“义释曹操”。据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注引《蜀记》纪录:“初,刘备在许,与曹公共猎。猎中,众散,羽劝备杀公,备不从。
”不难发现,这是刘备一生中刺杀曹操最好的一次时机。事后刘备被驱逐到江夏之时,关羽还愤愤不平,但刘备的回覆却是:“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;若天道辅正,安知此不为福邪!”报恩刘表——唾手可得的荆州刘备在先后履历了数个主公之后,又兜兜转转来到荆州借居。在这里,刘备不仅遇到了卧龙诸葛亮,明确了日后的生长偏向;还凭借着自己的仁义之名,笼络到了一批才子。如荆州豪族马氏,便有马良、马谡兄弟五人自发投入到了刘备麾下。
通过这几件事,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真正的高明之处。新野黎民的讴歌道:“新野牧,刘皇叔;自到此,民丰足。
”刘备被迫向襄阳退却,新野、樊城“两县之民,齐声大叫曰:‘我等虽死,亦愿随使君!’克日号泣而行”。也难怪黎民会如此拥护他,刘备的仁义是建设在他能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,否则在弱肉强食的三国,怎么能过三分天下呢?。
本文来源:澳门人威尼斯官方-www.njdefmc.com